再生稻种植对土壤肥力和有机碳化学结构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熊丽

作者: 熊丽;邵彩虹;张文学;Marios Drosos;周小华;刘圣孝;刘增兵;孙刚;王少先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稻作模式;再生稻;土壤肥力;土壤有机碳;核磁共振

期刊名称: 生态学杂志

ISSN: 1000-4890

年卷期: 2023 年 003 期

页码: 577-58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双改单”背景下,再生稻种植对稳定全国粮食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再生稻种植对土壤有机碳及其肥力水平的影响,选取了单季稻、双季稻、再生稻3种稻作模式,并分析了三者土壤化学性质和有机碳化学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单季稻相比,再生稻种植显著降低了土壤pH值,但其与双季稻无明显差异;土壤主要养分的含量均呈双季稻田>再生稻田>单季稻田的趋势,相对应地,三者的土壤肥力指数分别为0.66、0.47、0.40,且其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不同稻作模式显著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化学结构,再生稻田中土壤烷基碳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单季稻但低于双季稻,而其烷氧碳的相对含量却显著高于双季稻但低于单季稻。再生稻田土壤的烷基碳/烷氧碳比值较单季稻显著提高了23.81%,但较双季稻则显著降低了30.67%;且该比值与土壤有机碳含量(R~2=0.95,P<0.001)和肥力指数(R~2=0.96,P<0.001)呈显著正相关。综上,再生稻的土壤肥力水平高于单季稻,却显著低于同为两稻模式的双季稻,这与不同稻作模式下的肥料投入、淹水周期和作物养分吸收利用密切相关。

分类号: S511%S158

  • 相关文献

[1]再生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碳足迹. 林志敏,李洲,翁佩莹,吴冬青,邹京南,庞孜钦,林文雄. 2022

[2]湖南再生稻研究. 粟绍军,王素华,吴立群,谈发俊,陈广明,乔傲远,毛远利. 2023

[3]土壤有机碳分类研究进展. 纪雄辉,吴家梅,朱坚. 2012

[4]长期施肥对辽西褐土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李忠芳,唐政,李继光,娄翼来,董旭. 2013

[5]土壤有机碳作用及转化机制研究进展. 张维理,KOLBE H,张认连. 2020

[6]黑土有机氮肥替代率演变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响应. 龚海青,付海美,徐明岗,郜红建,朱平,高洪军. 2018

[7]金星山楂花色素的组成. 庞志申. 2002

[8]应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油菜籽含油量的方法研究. 王晓军. 1993

[9]辛烯基琥珀酸燕麦β-葡聚糖酯的合成. 刘嘉,董楠,叶发银,赵国华. 2016

[10]代谢组学及其在家蚕研究中的运用. 周洪英,孙波,郝瑜,胡兴明,吴洪丽. 2017

[11]不同生长期莲藕淀粉的凝胶特性、热重与核磁共振测定. 宋哲,汪兰,何会,谢碧秀,谢笔均,孙智达. 2009

[12]桑黄多糖中3-O-甲基-半乳糖的分析鉴定. 杨焱,张安强,刘玉敏,刘艳芳,张劲松. 2007

[13]灵芝子实体中两个新的天然三萜类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郝瑞霞,张劲松,唐庆九,胡立宏,郑宗平,潘迎捷. 2006

[14]蓝莓热风干燥过程中水分扩散特性和微观结构变化. 刘伟,袁洪燕,谭欢,于美娟. 2019

[15]双孢菇远红外干燥过程中内部水分的变化规律. 刘宗博,张钟元,李大婧,李德海,江宁,刘春泉. 2016

[16]2-羟基-4-甲基苯甲酸的合成. 车清明,魏彦明,梁剑平,吕嘉文,崔颖,王学红. 2006

[17]红茶中黄酮甙物质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高晴晴,JIANG He-yuan,张建勇,YUAN Xin-yue,寇小红,GAO Qi,刘晓辉,KE Chang-qiang. 2008

[18]生鲜猪肉持水性的核磁共振研究. 姜晓文,韩剑众. 2009

[19]羟自由基导致肉类肌原纤维蛋白氧化和凝胶性降低. 李银,李侠,张春晖,孙红梅,董宪兵. 2013

[20]自组装和化学成分对腐植酸矿化影响的比较. Moustafa M. R. Khalaf,Gabriela Chilom,James A. Rice,张水勤,袁亮(译),translate.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