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松(耕)时期与方式对砂姜黑土耕层改良及其冬小麦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卫玲

作者: 刘卫玲;刘卫玲;程思贤;吴健;李娜;杨丽;王红梅;赵亚丽;李潮海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冬小麦;耕作时期;耕作方式;土壤孔隙;土壤呼吸速率;养分积累量;产量

期刊名称: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ISSN: 1000-2340

年卷期: 2020 年 03 期

页码: 392-399+42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明深松(耕)时期与方式对砂姜黑土耕层改良、冬小麦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的影响,设置5个周年定位处理,即秋季旋耕+夏季免耕(ART+SNT,对照)、秋季深松+夏季免耕(ASS+SNT)、秋季深耕+夏季免耕(ADMP+SNT)、秋季深耕+夏季下位深松(ADMP+SSSS)和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ADMP+SSSL),研究深松(耕)时期与方式对砂姜黑土土壤孔隙、土壤含水量、土壤呼吸速率、干物质积累、植株氮磷钾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耕)可以改善土壤孔隙特性,增加土壤孔隙度、孔隙体积和大孔隙数量。而秋季深耕+夏季深松对土壤耕层改良的效果优于单一秋季深松(耕),其冬小麦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和产量均高于秋季深松(耕)+夏季免耕。5个处理中,以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对土壤耕层的改良效果最好,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养分积累量和产量最高。与秋季旋耕+夏季免耕相比,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呼吸速率分别增加11.3%和35.4%,冬小麦干物质积累量、植株氮磷钾积累分别增加28.2%,62.3%,67.8%和63.8%,产量提高27.8%。因此,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是砂姜黑土区适宜的土壤耕作制度。

分类号: S512.11`S156

  • 相关文献

[1]探究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及机理. 王楠. 2017

[2]耕作方式和施氮量对旱地冬小麦开花后干物质转运特征、糖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张礼军,鲁清林,张文涛,白玉龙,周刚,汪恒兴,杨长刚. 2018

[3]陇东黄土旱塬不同耕作方式及施肥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张建军,王勇,唐小明,樊廷录,李尚中,党翼,王磊. 2010

[4]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黄明,吴金芝,李友军,姚宇卿,张灿军,蔡典雄,金轲. 2009

[5]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灌浆期光合性能日变化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张向前,赵秀玲,王钰乔,濮超,保尔江·马合木提,陈阜,张海林. 2017

[6]耕作和播种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张书良,李文佼,朱金英,刘彩云,张洪勇,李升东,王旭清. 2020

[7]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旗叶衰老及产量的影响. 刘豆豆,辛秀竹,石怡彤,张璐鑫,庞森博,董志平,尹宝重. 2021

[8]淮北平原四种土地利用类型非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 高东,鲁绍伟,饶良懿,李佳,张滕,靳阿亮. 2011

[9]耕作方式和氮肥水平对旱地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张礼军,张耀辉,鲁清林,白玉龙,周刚,汪恒兴,张文涛,白斌,周洁,何春雨. 2017

[10]耕作方式对豫南雨养区土壤微环境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张德奇,岳俊芹,李向东,王汉芳,邵运辉,方保停,杨程,秦峰,马富举,时艳华,陈远凯,程红建. 2016

[11]耕作方式对太湖地区冬小麦生长季N_2O排放的影响. 张岳芳,陈留根,王子臣,朱普平,盛婧,郑建初. 2011

[12]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环境及冬小麦生产的影响. 高宗军,李美,高兴祥,郭晓,刘可平. 2011

[13]耕作方式转变对土壤蓄水保墒影响的RZWQM模型模拟. 丁晋利,武继承,杨永辉,何建强,冯浩. 2016

[14]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田杂草群落的影响. 高宗军,李美,高兴祥,郭晓,孙廷林,赵维. 2011

[15]玉米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下影响小麦出苗的因素. 李少昆,王克如,冯聚凯,谢瑞芝,高世菊. 2006

[16]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冬小麦旗叶衰老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黄明,吴金芝,李友军,姚宇卿,张灿军,蔡典雄,金轲. 2009

[17]休闲期不同耕作方式对洛阳冬小麦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 刘爽,武雪萍,吴会军,梁二,蔡典雄. 2007

[18]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对砂姜黑土冬小麦水分利用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郭天财,郭天财. 2019

[19]水稻养分吸收和转运及产量对施钾的响应. 侯云鹏,杨建,孔丽丽,李前,王立春,谢佳贵. 2018

[20]晚播对紫云英生长、养分积累和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周影,王琳,魏启舜,管永祥,陈震,郭成宝,赵荷娟.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