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SCI(精确检索)
24条记录
一种降低土壤水分对土壤有机质光谱监测精度的新方法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5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体现,土壤水分是限制利用光谱技术进行土壤属性光谱监测的重要因子之一。为了研究土壤水分对土壤有机质光谱监测精度的影响和实现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的准确、实时监测,对151份麦田土壤样品的土壤水分、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光谱进行了测定。基于土壤含水量(soil water content,SWC)分类法和归一化土壤水分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soil moisture index,NSMI)光谱参数分类法对麦田土壤样品进行分类,并对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光谱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土壤含水量对土壤样品进行分类后,各分组之间的土壤有机质光谱监测精度各异,且都高于不分组条件下(5%~20%)土壤有机质光谱监测精度,表明土壤水分确实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光谱监测。土壤含水量低于10%和高于20%时,土壤水分对土壤有机质光谱监测精度的影响较小,表明此时的土壤水分状态易于土壤有机质的光谱监测。另一方面,以NSMI光谱参数对土壤样品进行分类后,各分组条件下的土壤有机质光谱监测的拟合精度优于基于土壤含水量的分类方法,通过R2,RMSE和RPD模型验证参数的验证,各模型可靠,表明利用NSMI光谱参数的分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对土壤自然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的实时、准确监测。但是,所提到的两种土壤分类方法在本质上一样,说明仍然可能存在最优的土壤分类方法,来克服和消除土壤水分对土壤有机质光谱监测精度的影响。为土壤水分和土壤有机质的大面积遥感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土壤有机质 精度 高光谱 NSMI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尺寸排阻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研究比格犬血浆中米铂及铂代谢物形态

分析化学 2014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基于尺寸排阻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SEC-ICP-MS)分析比格犬血浆中米铂及其铂代谢物形态的方法。半定量测得的血浆中总铂的含量与传统ICP-MS直接测定方法基本相同。采用BioSep-s2000型色谱柱在25 mmol/L磷酸盐缓冲液(pH 7.2)的色谱条件下与ICP-MS联用检测同位素Pt-195发现,血浆中有米铂原型和4种铂代谢物;将不同时间点采集的血浆进行铂形态分析发现,与蛋白结合的铂代谢物m2含量最高;米铂不与血浆蛋白结合。对比米铂与m2的相对含量发现,米铂原型与m2的比例在给药初期迅速下降,后缓慢上升,再随血药浓度的下降而缓慢下降。

关键词: 米铂 铂代谢产物 形态分析 药代动力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小麦麦麸戊聚糖的部分酸水解特征与甲基化分析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2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黑小麦麦麸戊聚糖(AEPH)的部分酸水解特征及其糖链的取代度和取代方式等结构信息.分别采用0.02,0.1和0.2 mol/L的三氟乙酸(Trifluoroacetic acid,TFA)对AEPH进行部分酸水解,结合甲基化分析、GC-MS和HPLC等方法对AEPH的糖链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戊聚糖AEPH的糖残基主要由阿拉伯糖(Araf)和木糖(Xylp)组成.其取代度(A/X),即Araf与Xylp的比值为0.60,并具有较高的相对分子质量(Mw=3.81×105).AEPH的主链由Xylp残基通过1→4连接形成木聚糖.主链Xylp在O2,O3或O2/O3位被Araf单取代或双取代.非取代(u)、单取代(m)和双取代(d)Xylp残基的组成比例为57.7∶22.0∶6.2.非取代与取代Xylp的比值为2.1,双取代与单取代Xylp比值(d/m)为0.3.Araf主要以非还原性末端T-Araf以及通过1→2和1→5连接形成低聚阿拉伯糖的形式与主链Xylp相连,或与T-Xylp相连形成戊聚糖分子的支链.

关键词: 黑小麦 戊聚糖 部分酸水解 甲基化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葡萄酒真伪鉴别的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1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收集了不同品牌的90个葡萄酒样品,为了消除各光谱基线不同带来的影响,对所有光谱曲线都进行了一阶求导,以一阶导数谱线作为有效数据,通过独立主成分(PC)分析可知,前两个主成分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主成分聚类使得真伪葡萄酒样品明显分为两类;以前四个主成分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建立了一个三层人工神经网络的识别模型,该模型对葡萄酒样品的预测识别率达到100%。研究表明,可见-近红外透射光谱结合主成分分析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能为快速、无损鉴别葡萄酒真伪提供一种准确可靠的新方法。

关键词: 葡萄酒 可见-近红外光谱 BP神经网络 真伪 鉴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六核笼状锂配合物的制备、结构及合成机理研究

无机化学学报 2011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PhN(SiMe2(OMe))Li]2与哌啶腈通过加成反应合成了1种新型六核笼状锂配合物3,该配合物晶体结构已经确定,并用1H NMR和X-单晶衍射对配合物3进行结构表征,其晶体呈笼状结构且属于单斜晶系:P21/n,a=1.248 83(19)nm,b=1.402 7(2)nm,c=1.853 4(3)nm;β=95.894(2)°;V=3 229.5(8)nm3,Z=2,R1=0.047 7,GOF=0.946。

关键词: 合成 晶体结构 锂配合物 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无损识别普通、高油、超高油玉米籽粒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9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75粒普通玉米、72粒高油玉米和73粒超高油玉米共计220粒玉米籽粒样品为实验材料,通过玉米籽粒的近红外光谱结合主成分信息提取技术建立了不同油分含量的玉米籽粒样品的BPANN识别模型。为考察模型的实际应用效果,连续10次随机划分样品集,每次在各类别玉米籽粒中随机选取4/5作为建模集,剩余1/5作为预测集,选择光谱信息的第2~15个主成分作为网络输入,样品以3个类别值-1,0,1作为目标输出,10次建模的学习识别率均达到100%。以所建BPANN模型对预测集样品进行分类识别,普通玉米、高油玉米和超高油玉米籽粒平均正确识别率分别为99.33%,97.88%和91.43%,总体正确识别率平均达到9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BP人工神经网络近红外光谱法建立玉米籽粒识别模型可对不同油分含量的玉米籽粒进行快速、无损识别,对于玉米籽粒的选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另外还探讨了选择主成分建模对不同油分含量的玉米籽粒种类识别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具有方差贡献率99%以上的光谱第一主成分参与建模,对模型预测效果有负影响,说明不同主成分包含的区分普通、高油与超高油玉米籽粒的分类信息不同,因此近红外光谱法建立样品分类识别模型时选择不同主成分建模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BP人工神经网络 高油玉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当归多糖ASP3及其水解产物的NMR光谱分析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9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当归多糖ASP3的糖链结构进行分析.分别采用0.2mol/L三氟乙酸(Trifluoroacetic acid,TFA)和内切-α-(1→4)-聚半乳糖醛酸酶(EndoPG)对ASP3进行部分酸水解和酶水解,并对水解前后多糖组分的1D和2D NMR光谱特征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ASP3是一种果胶多糖.GalpA和Rhap位于多糖分子的主链,由1→4-D-GalpA相连形成的"光滑区"(半乳糖醛酸聚糖)是其主要组成部分;由α-(1→4)-GalpA通过O4位与α-(1→2)-和α-(1→2,4)-Rhap的O2位交替连接所形成的重复单元[→4)-α-GalpA-(1→2)-α-Rhap-(1→]构成具有较高分支的"毛发区"(富含中性糖侧链的鼠李半乳糖醛酸聚糖).Galp和Araf是中性糖侧链的主要组成,通过Rhap残基的O4位与主链相连.非还原性末端T-β-Galp,β-(1→3)-,β-(1→3,6)-,β-(1→4)-,β-(1→4,6)-Galp聚合形成以β-(1→3,6)-Galp为分支点的β-(1→6)-半乳聚糖和以β-(1→4,6)-Galp为分支点的β-(1→4)-半乳聚糖.T-α-Araf,α-(1→5)-Araf和α-(1→3,5)-Araf聚合形成以α-(1→3,5)-Araf为分支点的α-(1→5)-阿拉伯聚糖.此外,由α-(1→5)-阿拉伯聚糖通过α-(1→3)连接与β-(1→6)-半乳聚糖末端聚合形成阿拉伯半乳聚糖.

关键词: 当归 果胶多糖 部分酸水解 酶水解 核磁共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的闪蛱蝶亚科系统发育关系研究(英文)

遗传学报 2007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了重要林业害虫闪蛱蝶亚科Apaturinae 11属17种蝶类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的部分序列,并结合由GenBank下载的该亚科4种蝶类的相应序列进行分析,探讨了闪蛱蝶亚科各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以玉杵带蛱蝶Athymajina,白斑眼蝶Penthema adelma,忘忧尾蛱蝶Polyura nepenthes和白带螯蛱蝶Charaxes bernardus作为外群,采用PAUP4.0b4a软件构建了闪蛱蝶亚科的MP和NJ分子系统树。虽然COI基因数据中第3位点的转换替换已达饱和,但由于这些位点含有大量系统发育信息,因而在数据统计分析时并没有将这些位点删除。同时通过对各分枝稳定性的比较,研究在简约分析中不同转换/颠换加权方式对假定所有特征具有相同权重的影响。分子系统树显示:NJ和不同转换/颠换加权方式下构建的MP系统树中闪蛱蝶亚科均有4个主要的聚类簇,该亚科系统树中存在许多置信度高且稳定的分枝,同时也存在一些因分枝置信度低且不稳定而使其分类地位不能确定的类群。在所构建的系统树中,由分子数据得到的蛱蝶亚科系统发育关系与传统分类学的基本一致,其中迷蛱蝶属Mimathyma为单系群;累积蛱蝶Lelecella limenitoides为明窗蛱蝶Dilipa fenestra的姐妹群且支持二者关系的置信度很高;支持将白斑迷蛱蝶Mimathyma schrenckii,迷蛱蝶M.chevana,夜迷蛱蝶M.nycteis,栗铠蛱蝶Chitoria subcaerulea,黄带铠蛱蝶C.fasciola,铂铠蛱蝶C.pallas,and银白蛱蝶Helcyra subalba等物种由闪蛱蝶属中移出的修订。

关键词: 蛱蝶科 闪蛱蝶亚科 线粒体DNA 分子系统学 细胞色素氧化酶Ⅰ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基因棉花的获得及其对黄萎病的抗性

遗传学报 2004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根癌杆菌介导法 ,将维管束特异启动子 (竹节花黄斑病毒启动子CoYMV)启动的几丁质酶和CaMV3 5S启动的 β 1,3 葡聚糖酶嵌合双价基因 ,导入陆地棉品种冀合 3 2 1和中棉所 3 5。利用卡那霉素涂抹法对转基因株的卡那霉素抗性进行初步鉴定 ,再经PCR和Southern杂交确证 ,结果显示双价抗病基因分别以 1~ 2个拷贝整合到棉花基因组内。对转基因株系T3 幼苗进行无底塑钵菌液浇根法鉴定和大田病圃鉴定 ,结果显示 :7个转化株系均表现不同程度的抗或耐黄萎病性 ,苗期鉴定结果和大田病圃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其中D9910、D9915和D9919等 3个转基因纯合系的大田病情指数分别为 6 5、9 4和 9 5,均达到高抗水平。对以上 3个高抗黄萎病的纯合系进行遗传分析 ,结果显示这 3个抗病纯合系的卡那霉素抗性符合一对显性基因分离规律 ,结合分子杂交验证结果 ,可以认为这3个转基因株均含有一个拷贝的双抗病基因。

关键词: 棉花 黄萎病 维管束特异启动子 丁质酶 β-1,3-葡聚糖酶 根癌杆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新型双抗虫基因棉花的遗传分析

遗传学报 2003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首次用含合成的BtCry1Ac活性杀虫蛋白嵌合基因及慈菇蛋白酶抑制剂B(API B)基因表达框的双抗虫基因植物表达载体 ,通过土壤根癌杆菌介导转化棉花品种冀合 32 1,获得一批抗虫的转化再生棉花植株。利用叶片涂抹卡那霉素、叶片离体养虫和PCR扩增等检测方法对 6个不同转双抗虫基因株系的抗虫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 ,转化株系自交的T1抗虫性状遗传较为复杂 ;农杆菌介导获得的转基因抗虫棉在早期世代不易选到纯合系 ,但是随着对抗虫性状进行单向选择 ,到T4和T5就能获得抗虫纯合系。利用抗虫性稳定的转化后代材料和转化受体进行田间杂交 ,发现F2 抗虫性分离完全符合一对或两对显性基因的分离规律 ,并证明了DR2 4 8和DR193两个材料为外源基因双拷贝插入。转化株系的Southern杂交也证明了上述结果。

关键词: 棉花 转双抗虫基因 PCR检测 遗传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