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近年我国玉米超高产田的分布、产量构成及关键技术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高聚林 1 ; 赵明 2 ; 董树亭 3 ; 李少昆 2 ; 杨祁峰 4 ; 刘永红 5 ; 王立春 6 ; 薛吉全 7 ; 柳京国 8 ; 李潮海 9 ; 王永宏 10 ; 王友德 11 ; 宋慧欣 12 ; 赵久然 13 ;

作者机构: 1.内蒙古农业大学

2.中国农业科学院

3.山东农业大学

4.甘肃省农技推广站

5.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6.吉林农业科学院

7.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8.山东登海种业集团

9.河南农业大学

10.宁夏农林科学院

11.新疆农垦科学院

12.北京市农技推广站

13.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关键词: 玉米;超高产;产量结构;栽培技术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2012 年 38 卷 01 期

页码: 80-8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2006—2010年,全国玉米栽培学组专家在全国不同区域开展了玉米高产潜力探索及小面积超高产创建工作。本文对经过严格测产且产量达到和超过15000kghm-2的159个地块的地理分布、产量构成因素及关键技术分析表明:(1)大多数高产田分布在较高纬度(40°~43°N)、较高海拔(1000~1500m)地区,这些地区具有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等利于高产的自然因素,选择这样的区域是实现超高产的重要因素;(2)平均单产16692kghm-2,88950穗hm-2、每穗541粒,千粒重360.0g,穗粒重191.8g;通径分析表明,穗数和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3)高产关键技术主要是,采用耐密型高产稳产品种,合理提高密度,充足的水肥供给,科学管理和地膜覆盖等。

  • 相关文献

[1]盐源县玉米超高产技术. 陈波,杨勤,蔡光泽,徐先林,杨隆英,郑传刚. 2012

[2]四川盆地单产9000 kg hm~(-2)以上超高产小麦品种产量结构与干物质积累特点. 李朝苏,吴春,吴晓丽,黄钢,何刚. 2014

[3]适宜机械化春夏播生产的玉米新品种仲玉3号. 刘永红,杨勤. 2015

[4]国审玉米品种绵单1256的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 税红霞,王秀全,张华,卢庭启,蒋晓芳,庞启华. 2016

[5]玉米新品种临奥9号的特征特性及生产应用. . 2008

[6]高产、广适玉米新品种‘显玉509’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黄宁,徐克成,张吉海,苟才明,余世权. 2014

[7]麦冬—玉米—豇豆高效立体套作栽培技术. 戴维,罗德木,王涛,叶坤浩,古咸杰,陈杰. 2017

[8]玉米新品种东315丰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优化方案的研究. 何文铸,张彪,唐海涛,陈洁,谭君,康继伟,冷益丰,何明乾,杨俊品. 2011

[9]玉米新品种“仲玉3号”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 刘永红,杨勤. 2015

[10]玉米成单13稳产性分析与调控技术研究. 刘永红. 1995

[11]四川省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 2007

[12]四川盆地弱光照生态区小麦超高产技术途径分析. 李朝苏,吴春,李生荣,黄辉跃,王常玲. 2012

[13]成都平原水稻超高产栽培的实践与创新. 郑家国,池忠志,何树林,王少华. 2009

[14]四川盆地2·5熟产粮22·5t/hm~2种植技术研究. 汤永禄,梁远发,杨勤,何文铸. 2007

[15]水稻强化栽培的引进创新与四川盆地超高产的技术实践. 陆贤军,姜心禄,李崇德. 2004

[16]四川盆地弱光照生态区小麦超高产技术途径分析. 李朝苏,吴春,李生荣,黄辉跃,王常玲. 2013

[17]“马铃薯—水稻—马铃薯”超高产种植新模式. 黄钢,吴飞,刘守照,尹桂英. 2007

[18]花期干旱和灌溉条件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茎流和光合生理的影响. 刘永红,YANG Qing. 2008

[19]土层厚度和夏旱对丘陵区“土壤-作物”水分影响研究. . 2004

[20]玉米与一年生大刍草杂交F1代生物学特性研究. 杜周和,周晓康.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