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两份玉米CMS-C恢复系的育性恢复力测定及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牟碧涛 1 ; 赵卓凡 1 ; 岳灵 1 ; 李川 1 ; 张钧 1 ; 李章波 1 ; 申汉 1 ; 曹墨菊 1 ;

作者机构: 1.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农业部西南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宜宾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蚕桑研究所;内蒙古真金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关键词: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分子标记定位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2019 年 02 期

页码: 225-23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发掘更多玉米C型不育胞质的强恢复系资源,本研究对2份自交系Z16和7250-14-1进行了恢复能力的测定、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及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结果表明, Z16和7250-14-1对C黄早四、C478、C698-3和CMo17均表现为育性恢复,而对C48-2则均表现为育性部分恢复。通过对玉米CMS-C不同亚组胞质测交鉴定发现, Z16对G48-2、EC48-2、ES48-2、RB48-2及类48-2均表现为不育性保持,而7250-14-1对G48-2、EC48-2、ES48-2表现为育性部分恢复,对RB48-2和类48-2则表现为不育性保持。Z16和7250-14-1对CMS-T不育系均表现为不育性保持,而对CMS-S不育系则均表现为育性部分恢复。遗传分析显示, Z16对C478和C黄早四的育性恢复均受1对基因控制;而7250-14-1对C黄早四及C478的育性恢复分别受1对基因及2对基因控制。利用(C黄早四×Z16)F2、(C黄早四×7250-14-1)F2群体分别对恢复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定位,其中Z16的恢复基因被定位于标记B-1至第8染色体短臂末端区域,物理距离为494 kb; 7250-14-1的恢复基因被定位于第8染色体短臂的标记B-1和Chr8-86080之间,物理距离为249kb。该研究不仅为玉米CMS-C"三系"配套的生产利用提供了恢复基因资源,也为玉米CMS-C恢复基因的克隆及恢复机制的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 相关文献

[1]利用极大似然法分析野败型杂交籼稻恢复基因的遗传. 朱云发,裴炎,杨光伟,谢戎,杨正林,李永洪. 2000

[2]野败型杂交水稻恢复基因的AFLP标记研究. 裴炎,杨光伟,唐梅,谢戎,侯磊,杨正林,李永洪. 2000

[3]萝卜NWB CMS败育特征及其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规律. 李晓梅,杨峰,雍晓平,陈琳,冉科,冉茂林. 2021

[4]甘蓝型高产杂交油菜新品种川油23选育. 蒲晓斌,张锦芳,李浩杰,张启行. 2004

[5]甘蓝型油菜高产双低三系杂交种川油33的选育. 蒋梁材,张锦芳,李浩杰,张启行. 2005

[6]甘蓝型高产杂交油菜新品种川油22选育. 蒲晓斌,张锦芳,李浩杰,张启行. 2004

[7]三系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颜龙安,谢华安. 2016

[8]雄性不育三系杂交油菜新品种川油24的选育. 刘秀清,王行寿,张德发,王瑞,冯林,周贤琼. 2003

[9]胞质效应在杂交水稻主要数量性状上的多样性. 周开达,文宏灿,郑家奎,朱永川,袁国良,万先齐. 1997

[10]作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类研究方法概述. 王文明,罗文质,文宏灿. 1995

[11]杂交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可恢性的配合力分析. 王文明,周开达,文宏灿,郑家奎. 1995

[12]花期干旱和灌溉条件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茎流和光合生理的影响. 刘永红,YANG Qing. 2008

[13]土层厚度和夏旱对丘陵区“土壤-作物”水分影响研究. . 2004

[14]玉米与一年生大刍草杂交F1代生物学特性研究. 杜周和,周晓康. 2011

[15]玉米抗纹枯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初步研究. 杨俊品,荣廷昭,谭君,邱正高. 2005

[16]覆盖栽培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陈猛,刘永红,何文铸,高强,柯国华. 2007

[17]玉米纹枯病抗源及抗性遗传. 唐海涛,杨家秀,李晓,陈德全,张彪,石永刚,黄宜祥. 2003

[18]四川玉米阴雨低温减灾防御对策及展望. 刘永红,杨勤,高强. 2006

[19]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张彪,林勇,叶国成,陈宛秋. 2007

[20]西南玉米育种目标要求及种质选择. .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