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江淮地区稻–麦周年产量差及其与资源利用关系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杜祥备 1 ; 习敏 2 ; 孔令聪 1 ; 吴文革 2 ; 陈金华 3 ; 许有尊 2 ; 周永进 2 ;

作者机构: 1.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2.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3. 安徽省气象研究中心

关键词: 江淮地区;稻麦两熟;产量差;产量潜力;资源截获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2021 年 002 期

页码: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江淮地区是我国水稻和小麦重要的生产基地,明确该地区不同产量水平之间的差异特征及形成机制,探索区域粮食生产的限制因子,可为缩减江淮地区周年产量差的技术途径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本研究以稻–麦周年生产体系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不同产量水平田块之间的产量差与气候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江淮地区水稻、小麦及周年农户水平与试验水平和高产纪录间存在显著的产量差,分别为3315.9、1537.5、4645.6kghm-2和7498.6、3977.9、9840.9kghm-2.水稻、小麦及周年农户水平较试验水平还有46.2%、29.7%和37.3%的增产潜力,较高产纪录还有104.5%、77.0%和79.0%的增产潜力.每穗粒数是造成水稻产量差的主要因子,穗数和每穗粒数是造成小麦产量差的主要因子.与农户水平相比,水稻试验水平和高产纪录的穗粒数分别增加30.4%和116.1%;小麦试验水平和高产纪录的穗数和每穗粒数平均分别增加40.9%、70.0%和21.8%、19.6%.缩小产量差水稻主要依赖于增加每穗粒数,小麦靠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协同提高.生育期累积辐射和积温较低是导致水稻产量差异的主要气候因素,而生育期降雨过多是导致小麦产量差异的主要气候因素.根据研究提出了"强稻稳麦"是提升江淮地区周年粮食生产的有效途径.

  • 相关文献

[1]再生稻种植产量差形成的研究. 习敏,吴文革,汪靖桂,汪宏伟,陈刚,许有尊. 2017

[2]安徽稻茬小麦产量差异性与生产限制因子构成解析. 何贤芳,赵莉,刘泽,汪建来. 2020

[3]江淮地区无籽西瓜嫁接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王朋成,方凌,严从生,董言香,王艳,田红梅,张其安. 2014

[4]应用DBYHY理论探讨秸秆在江淮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张立,夏伦志,张长青,杨普. 2008

[5]江淮地区玉米螟发生条件及防治措施. 喻健. 2010

[6]江淮地区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研究. . 2019

[7]江淮地区大麦田除草剂筛选试验. 顾江涛,赵斌,季昌好,陈晓东,张海珊,王瑞. 2012

[8]4个高丹草品种在江淮地区的生物学及营养学特性比较. 李争艳,徐智明,师尚礼,贺春贵. 2019

[9]江淮丘陵区水稻钾、氮吸收特性与施钾效应研究. 刘枫,何传龙,王道中,王本豹. 2006

[10]江淮地区设施园艺环境调控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分析与展望. 王高,王川,叶见青,张瑾. 2017

[11]5个红豆草品种在江淮地区的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 徐智明,李争艳,朱德建,李岩,王霞霞,李杨. 2018

[12]江淮地区不同品种光敏型高丹草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李争艳,徐智明,师尚礼,贺春贵. 2019

[13]安徽沿淮地区春马铃薯品种引进比较试验. 廖华俊,江芹,董玲,刘梅,李卫文. 2010

[14]江淮地区芝麻种植现状·低产原因及高产栽培技术. 赵莉,汪强,徐桂珍,吴延华,尹恩,陈培. 2010

[15]江淮地区苗木林地养鸡的生态效益. 陈志豪,闫晓明,何成芳,朱鸿杰,陶敬,陆钰. 2016

[16]玉米对钾、氮的吸收特性与施肥效应研究. 刘英,王允青,孙秀伦. 2005

[17]江淮地区莲藕—水芹轮作栽培模式. 严从生,刘茂,田红梅,江海坤,方凌,张其安. 2013

[18]江淮地区白金针菇优良菌株筛选试验研究. 张磊,鲍先巡,张传峰. 2016

[19]江淮地区适宜机插杂交中籼稻品种及其产量特性研究. 孔令娟,汪新国,孙如银,胡鹏,陶友武,王士梅. 2015

[20]安徽江淮地区梅雨季节(水灾)对养猪业的影响及防灾减灾措施. 李立虎.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