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辽西半干旱区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作物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及土地生产力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蔡倩 1 ; 孙占祥 1 ; 郑家明 1 ; 王文斌 2 ; 白伟 1 ; 冯良山 1 ; 杨宁 1 ; 向午燕 1 ; 张哲 1 ; 冯晨 1 ;

作者机构: 1.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

2.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玉米;大豆;种植模式;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种间竞争;产量;土地当量比(LER)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年卷期: 2021 年 005 期

页码: 909-92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作物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及种间竞争关系,探讨玉米大豆间作的增产机理,提出适合辽西半干旱区的最优玉米大豆间作模式。【方法】试验于2018—2019年在国家农业环境阜新科学观测实验站进行,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置2行玉米2行大豆间作(MS2:2)、4行玉米4行大豆间作(MS4:4)、6行玉米6行大豆间作(MS6:6)、玉米单作(M)、大豆单作(S)等5种种植模式,研究作物的干物质积累分配特点、种间竞争力及其对产量和土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3种间作模式均提高了玉米拔节期和灌浆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比单作玉米分别增加16.58%—20.32%和51.29%—52.56%;间作对大豆分枝期和鼓粒期的干物质积累影响较小,但分枝期MS2:2间作模式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低于单作大豆。玉米干物质分配比率拔节期叶大于茎,灌浆期穗大于茎、叶,且3种间作模式穗的分配比率比单作玉米增加23.22%—31.70%;大豆干物质分配比率分枝期茎大于叶,鼓粒期茎、叶大于荚果,MS2:2和MS4:4间作模式大豆荚果分配比率比单作大豆分别降低19.30%、17.22%,MS6:6间作模式与单作大豆差异不显著。间作模式下玉米比大豆表现出了更强的种间竞争力(Ams>0)和产量营养竞争比率(CRms>1)。MS6:6和MS4:4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LER分别为1.16、1.07,土地生产力提高7%—16%,具有显著的间作优势;MS2:2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为0.97,具有间作劣势。【结论】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土地生产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改变作物干物质积累分配及种间竞争关系实现,MS6:6和MS4:4间作模式优势明显。表现最佳的是MS6:6间作模式,该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土地生产力,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 相关文献

[1]辽西地区不同种植模式对春玉米产量形成及其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 白伟,孙占祥,郑家明,侯志研,刘洋,冯良山,杨宁. 2014

[2]种植模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史磊,王延波,王金艳,王大为,肖万欣,赵海岩. 2015

[3]玉米品种辽单588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张书萍,刘晶,徐亮,史磊,常程,肖万欣,赵海岩. 2016

[4]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对弱光响应的差异. 李冬梅,张春玲,吴亚男,赵奎华,王延波,齐华,聂林雪,陈涛,马丽婷. 2013

[5]半干旱区中耕深松对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肖继兵,孙占祥,杨久廷,张玉龙,郑家明,刘洋. 2011

[6]长期施用氯磷铵钾复混肥对土壤性质和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 王延平,程波,于明,王德清. 2008

[7]玉米大豆间作对辽西地区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刘洋,孙占祥,白伟,郑家明,侯志研,张莹,文凤. 2011

[8]干旱地区向日葵与谷子间作的土地生产力及种间竞争力的研究. 依兵,刘金刚,宋殿秀,王德兴,赵明珠,刘晓宏,孙恩玉,崔良基. 2023

[9]玉米机械化疏密种植技术研究. 刘欣. 2012

[10]玉米机械化疏密种植模式增产试验. 张旭. 2016

[11]花生不同种植模式的试验研究与应用. 崔瑞,吴献国,崔立成. 2012

[12]辽西地区高粱不同种植模式试验初报. 辛宗绪,刘志,赵术伟,孔凡信,岳增富. 2012

[13]辽西半干旱区玉米/大豆单间作田间耗水规律研究. 张莹,孙占祥,李爽,冯良山,杨宁. 2010

[14]蛋白质质量评价在大豆玉米双蛋白食品开发中的应用. 林琳,何欢,王赫,李玉,周钢霞. 2022

[15]大豆主要生育性状与产量间的关系分析. 刘金刚,孙恩玉,曹永强,刘艳辉,刘凤丽. 2005

[16]高产量 高脂肪 高蛋白 三高大豆辽豆22号. 王德生. 2009

[17]花期水分胁迫对大豆器官平衡和产量的影响. 白伟,孙占祥,刘晓晨,关晓雪,宋书宏,董丽杰. 2009

[18]氮、磷、钾肥配方施用对大豆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华利民. 2003

[19]丰泽绿色有机肥对作物的增产效果. 李纪柏,崔永峰,刘慧颖. 2007

[20]种植密度对辽宁省主栽大豆品种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王文斌,张力军,王昌陵.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