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耕作措施对甘肃引黄灌区耕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杨思存 1 ; 王成宝 1 ; 霍琳 1 ; 姜万礼 1 ; 温美娟 1 ;

作者机构: 1.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耕作措施;层化比;甘肃引黄灌区

期刊名称: 农业工程学报

ISSN: 1002-6819

年卷期: 2019 年 02 期

页码: 114-121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探明不同耕作措施对甘肃引黄灌区耕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2014-2017年在连续翻耕8a的玉米地上设置翻耕(CT)、旋耕(RT)、深松(ST)、免耕(NT)4个单一耕作处理和翻耕-免耕(CT-NT)、深松-免耕(ST-NT)2个轮耕处理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免耕(NT)显著增加了0~40cm土层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储量(P<0.05),平均比CT增加4.45%和5.27%,比RT增加7.23%和8.50%;连续深松(ST)也有较好的固碳效果,在4个单一耕作措施中仅次于NT;连续翻耕(CT)和旋耕(RT)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储量(P<0.05),RT的降低幅度大于CT。CT-NT和ST-NT2个轮耕处理既有较好的固碳效果,又符合当地农民操作习惯,有机碳含量分别比CT增加2.44%和4.82%,比RT增加5.12%和7.55%;有机碳储量比CT增加2.50%和5.47%,比RT增加5.64%和8.70%。不同耕作制度会使土壤有机碳发生层化,但有机碳含量的层化更多表现在不同土层之间,相同层次各处理之间变化不大;而有机碳储量只在耕层以下发生了层化,相同土层各处理之间也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层化特征。因此,综合分析认为,任何一个单一耕作措施都有其局限性,CT-NT和ST-NT是比较理想的耕作模式,在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相关文献

[1]我国人工草地碳储量研究进展. 田福平,时永杰,胡宇,陈子萱,路远,张小甫,李润林. 2012

[2]玉米/鹰嘴豆间作条件下不同施磷量对灌耕灰钙土无机磷组分的影响. 柴博,李隆,杨思存,陈英,王成宝. 2015

[3]耕作方式对甘肃引黄灌区灌耕灰钙土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霍琳,杨思存,王成宝,姜万礼,温美娟. 2019

[4]甘肃引黄灌区玉米茬耕层土壤状况调查. 霍琳,王成宝,杨思存,姜万礼,温美娟. 2019

[5]灌耕灰钙土耕层物理性质及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王成宝,霍琳,温美娟,杨思存. 2021

[6]深松深度对灌耕灰钙土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李晓丽,王成宝,杨思存,蔡立群,霍琳,温美娟,姜万礼. 2021

[7]耕作措施对玉米的影响. 罗照霞,杨志奇,马忠明,杨虎德. 2014

[8]耕作方式对灌耕灰钙土耕层物理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王成宝,温美娟,杨思存,霍琳,姜万礼. 2022

[9]咸水灌溉对盐渍化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影响. 郭全恩,南丽丽,李保国,曹诗瑜. 2018

[10]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影响. 曾骏,郭天文,包兴国,王卓,孙建好. 2008

[11]长期施肥条件下黄土高原黑垆土作物产量与土壤碳氮的关系. 俄胜哲,丁宁平,李利利,袁金华,车宗贤,周海燕,尚来贵. 2018

[12]长期施肥下黑垆土有机碳变化特征及碳库组分差异. 樊廷录,王淑英,周广业,丁宁平. 2013

[13]不同年限旱砂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 杜少平,马忠明,薛亮. 2017

[14]耕作对黄土高原和北美大草原三种典型农业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武天云,Jeff J.Schoenau,李凤民,钱佩源,Sukhadev S.Malhi. 2003

[15]长期施用绿肥对灌漠土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影响. 贾宇,车宗贤,包兴国,吴科生. 2020

[16]甘肃部分特色农产品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污染现状. 李瑞琴. 2005

[17]无公害蔬菜基地栽培因子对土壤重金属离子的影响. 李掌,杨发荣,郑永伟. 2008

[18]丝葚霉属一新种──甘肃丝葚霉. 何苏琴,李玉奇,文朝慧,孙颉,唐德志. 1997

[19]甘肃省名优中药材产地土壤重金属残留调查分析. 李瑞琴,车宗贤,胡梅. 2006

[20]临洮县无公害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 胡梅,张雪琴.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