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1246条记录
简易活动蚕台的制作和使用

北方蚕业 199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籽粒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含量的配合力与杂种优势分析

作物学报 199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两组5×5双列杂交,以 Griffing模型Ⅰ分析籽粒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含量的配合力与杂种优势表现。结果表明:1.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含量均受加性和非加性基因效应的共同作用,但蛋白质以加性效应为主,游离氨基酸以非加性效应为主;2.蛋白质不存在显著的胞质效应,而游离氨基酸则存在极显著的胞质效应;3.蛋白质杂种优势较小,其最强的组合超中亲优势值仅为13.75%,而游离氨基酸存在强大的杂种优势,最高的组合可达155.17%;4.蛋白质、游离氨基酸一般配合力间存在极显著线性关系,在一般配合力改良上可同步进行; 5.京香1号、培矮64、IR58、Mcp231-2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和较大的特殊配合力方差,可作为优良亲本利用。

关键词: 水稻 蛋白质 游离氨基酸 配合力 杂种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抗黄萎病多菌系新抗源种质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川737和川2802是新培育的抗源种质。采用棉黄萎病和枯萎病不同菌系,在人工接菌病圃或病床鉴定抗病性,按完全双列杂交配制组合,研究抗性遗传。结果表明,两个抗源种质对我国三大生理型11个不同棉黄萎病菌系抗性均好,又抗强致病力的3个棉黄萎病菌系,高抗棉枯萎病。抗性稳定,遗传传递力强,配合效应高,易于转育,是我国抗棉黄萎病多菌系新抗源种质。

关键词: 棉花;黄萎病多菌系;抗源种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加强簇中管理 提高蚕茧质量

农家科技 1996

摘要: 养蚕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优质高产的蚕茧。上簇采茧是养蚕生产最后阶段的重要工作,这项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影响蚕茧质量和养蚕经济效益。实践证明,选用优良簇具、重视上簇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Sc2053诱导四川小麦雄性不育的作用

西南农业学报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化学杀雄剂Sc2053诱导四川小麦雄性不育的效果。结果表明:Sc2053诱导四川小麦雄性不育效果很好,相对不育率为94.1%~100%,参试品种50%的相对异交结实率超过80%。喷药有效期长达20天左右,杂种纯度为94.6%~99.4%。小麦喷Sc2053(0.5kg/ha)后,株高降低5~10cm,穗颈节缩短1~4cm,但不影响异交结实。还结合本试验结果,讨论了Sc2053诱导四川小麦雄性不育的特点和影响异交结实的因素。

关键词: 小麦,化学杂交剂,杀雄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提高扁形名茶品质的工艺途径

西南农业学报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了不同茶树品种加工扁形名茶的适制性,不同鲜叶摊放程度和不同加工工艺对扁形名茶品质的影响及其生化机制。结果表明,福鼎大白茶、蜀永3号、南江大叶茶等5个茶树品种为扁形名茶的适制品种。其中,福鼎大白茶和蜀永3号为"翠绿披毫"型扁形名茶的最适制品种。鲜对适度摊放,可提高扁形名茶氨基酸、可溶性糖、水浸出物等生化成份含量和茶叶品质。当摊放叶含水量为71%左右时,成茶含有较高的氨基酸等生化成分,其茶叶品质最佳;半烘炒工艺加工的扁形名茶好于烘青工艺和全炒青工艺。

关键词: 茶树品种,摊放,加工工艺,品质,扁形名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钴室γ辐射场剂量分布的测量与计算

核技术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报道了钴室γ-辐射场空气吸收剂量率的测量与计算结果.给出了计算方法的导出过程及计算公式.统计检验表明,该辐射场空气吸收量车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比较计算与测量的几何均值无显著差异(p>0.05).

关键词: 钴室,γ射线空气吸收剂量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豌豆优异品种产量潜力和生态适应性评价

作物品种资源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1992~1994年,在不同豌豆生态区的山西(春播区)、青海(春播区)、湖北(秋播区)和四川(秋播区)4省,对"六五"和"七五"期间初选出的综合性状优异、具有推广利用潜力的14份豌豆种质资源,进行4试验区各2个生长季节的联合鉴定,并对其中表现突出的优异种质的生态适应性和产量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从中筛选出了生态适应性和产量潜力表现最优的综合性状优异资源86-2-7-6和 G806。

关键词: 豌豆 优异种质 产量潜力 生态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鲜茧茧层含水率测定仪的研制

蚕业科学 1996

摘要:在测试鲜茧茧层含水率与其导电电阻存在高度线性对数关系基础上,研制出鲜茧茧层含水率测定仪,实现了不削茧就能准确快速测定鲜茧茧层含水率。

关键词: 鲜茧茧层含水率,测定仪,研制,原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用花粉母细胞分带和端体研究小麦与偃麦草的亲缘关系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对普通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种F1PMCMI(花粉母细胞中期Ⅰ)染色体显带表明,1B~7B、4A染色体能根据带纹特征加以辨认,可以直接判断这些染色体的配对情况。对于A组和D组染色体,则采用端体作为配对标记,并结合PMCMI染色体显带技术,对其在杂种F1中的配对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普通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种F1中,小麦的A组、B组、D组染色体的平均配对频率分别为24.59%、18.68%、28.67%,每个花粉母细胞平均有5.03条小麦染色体参加了配对,其中A组、B组、D组分别占1.72条、1.31条和2.0条。在杂种中至少有10个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同亲配对形成5个二价体。这一结果表明:中间偃麦草中无A、B、D中任何一染色体组,但存在小麦染色体与中间偃麦草染色体配对。中间偃麦草自身可能有两组部分同源。采用花粉母细胞分带研究普通小麦中国春与长穗偃麦草的杂种F1代配对表明,小麦染色体1B~7B和4A在花粉母细胞中的配对频率平均为21.5%,1B~7B和4A8条染色体平均有1.7条染色体参加配对。在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种F1代中有一种不配对的减数分裂类型,在减数分裂中期Ⅰ两条染色单体可辨别清楚,从这种减数分裂中可获得

关键词: 花粉母细胞N分带;染色体组;小麦;中间偃麦草;长穗偃麦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