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000条记录
重庆市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应用与经济效益

中国蔬菜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重庆市蔬菜种苗年需求量约80亿株,集约化育苗占比约为15%,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和产业化发展较快,为克服亚低温、高温、高湿、寡照、多雨等气候条件,当地蔬菜产业相关部门从育苗基质配制、环境调控、水肥供给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并取得了较好效果。重庆市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全市蔬菜年播种面积达78.59万hm2(1178.8万亩),年产量2113.5万t,年种苗需求量约80亿株,集约化育苗占比约为1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山高原蔬菜十大主推技术(九) 高山蔬菜漂浮式标准化育苗技术

中国蔬菜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集约化育苗是蔬菜生产的基础,在高山地区推广应用漂浮育苗技术,配套标准化管理,可有效避免土传病害的发生,显著提高种苗质量,具有节地、节肥、节水、节药、节本等优点。集约化育苗是蔬菜生产的基础,培育健康、高品质种苗对提高蔬菜抗性、品质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在高山蔬菜育苗过程中推广应用漂浮育苗技术,以漂浮穴盘为容器,采用育苗基质代替土壤,有效避免了土传病害、虫害、草害等问题,具有节省场地、方便管理、节约用种量、出苗一致性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茄子新品种'渝茄5号'

园艺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茄子新品种‘渝茄5号’是以高代优良自交系11-45-11-1-2-1为母本,194-1-2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一代杂种。果实长棒状,平均纵径36 cm,横径5.8 cm,平均单果质量330 g。果皮黑紫色,有光泽,着色一致,萼片紫色,萼下浅紫红色。果肉较疏松,耐老熟,种子少,平均产量67.98 t·hm-2。抗倒伏、耐热、耐旱、采收期长,适宜于西南片区露地长采收嫁接栽培。

关键词: 茄子 露地栽培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糯玉米新品种'劲糯6号'

园艺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劲糯6号’是以糯玉米自交系yw2为母本,Qw101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鲜食糯玉米新品种,具有大穗高产、口感优良、外观商品性好等优点。重庆区试平均产量11 973.0 kg·hm-2,比对照‘玉糯918’增产12.68%。籽粒粗淀粉含量69.30%,直链淀粉占粗淀粉含量1.80%,鲜食品尝鉴定86.0分,达到农业农村部颁布的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NY/T524-2002)。

关键词: 糯玉米 鲜食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质在血橙果皮花色苷合成中的调控作用

南方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光质在血橙果皮花色苷合成中的调控作用,为精确解答生产中血橙果面花色苷着色规律和研发血橙提质增效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血橙果实进行遮光处理,采用可见光(390~780 nm)、紫外+可见光(300~780 nm)、长波紫外线(365 nm)和中波紫外线(311 nm)在果实转色期间照射,以不作照射的遮光果实为对照,动态测定各处理血橙果皮中总花色苷和可溶性糖含量,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果皮中7个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动态表达情况.[结果]血橙转色期间,遮光条件下经对照、可见光和长波紫外线照射的果实,其果面均无花色苷着色;紫外+可见光和中波紫外线照射果实,其果面在照射46 d时均呈现花色苷着色,果皮花色苷含量分别为1.78和1.75 mg/kg,照射61 d时,果皮花色苷含量分别为8.78和6.15 mg/kg.试验期间,对照和各补光处理的血橙果皮中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持续累积,尤其在紫外+可见光、长波紫外线和中波紫外线光质照射下,果皮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明显高于可见光处理.转色期间,血橙果皮中7个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4CL、CHS、DFR、ANS、UFGT、GST和Ruby)在不同补光条件下的表达量均呈增长趋势,尤其在紫外+可见光和中波紫外线照射果实中,上述7个基因在各采样期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同期其他处理,补光61 d时果皮中7个基因的表达量分别比同期其余处理至少高2.42和2.76倍、26.46和23.91倍、46.68和44.24倍、10.94和9.70倍、2.09和2.09倍、42.84和36.28倍、5.58和4.99倍.[结论]中波紫外线是诱导血橙果皮花色苷合成的真正光质,血橙转色过程中,其激发果皮中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大量表达,促进果糖、葡萄糖的快速积累,最终促成花色苷在果皮中的快速合成.

关键词: 光质 花色苷 血橙 果皮 中波紫外线(UVB)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注塑模具随形冷却水道冷却效能分析

塑料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计了汽车仪表盘注塑模具,采用无冷却水道、传统冷却水道和随形冷却水道3种冷却系统.利用ANSYS软件对模具进行热分析,模拟了无冷却水道、传统冷却水道和随形冷却水道模具的温度场,分析在不同冷却水道的塑件达到脱模温度的时间、冷却性能、冷却均匀性.结果表明,随形冷却水道模具达到顶出时间仅需要29 s,与无冷却水道达到顶出时间相比,缩短了 371 s,与传统冷却水道相比,缩短了 10 s;当随形冷却水道模具达到开模时刻(29 s),无冷却水道模具型腔表面的平均温度约为132.36℃,传统冷却水道模具型腔表面的平均温度约为62.56℃,随形冷却水道模具型腔表面的平均温度约为47.20℃,随形冷却水道模具型腔表面的平均温度与同时刻无冷却水道模具相比降低了 85.16℃,与传统冷却水道相比,降低了 15.36℃,冷却性能分别提升了 64.34%和24.54%;随形冷却模具型腔表面的冷却均匀性最佳,方差仅为3.32,与无冷却系统模具相比,减小了 5.32,与传统冷却系统相比,减小了 10.93.因此,注塑模具采用随形冷却水道,在缩短生产周期的同时,还能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

关键词: 注塑模具 随形冷却水道 冷却性能 冷却均匀性 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自然干旱胁迫对梁平柚品质及功能成分的影响

经济林研究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分析自然干旱和正常灌水下梁平柚的果实品质差异,探究干旱对梁平柚果实品质的影响,为梁平柚合理灌溉、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树龄30 a以上的梁平柚老树为材料,在8月对梁平柚进行自然干旱(胁迫组)和正常灌水(对照组)两种处理,于转色期和成熟期采集样品进行基础品质测定.采用UPLC-MS技术分析不同处理下果汁中糖、有机酸含量差异及果皮、囊皮、果汁中类黄酮、酚酸、类柠檬苦素、辛弗林等功能物质含量差异.[结果]自然干旱处理对成熟期果皮和果肉的含水量影响较小,胁迫处理后,梁平柚在转色期和成熟期的基础品质均显著升高,转色期果汁TSS、TA和Vc含量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39.50%、54.05%和35.25%,成熟期果汁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1.84%、30.00%和7.39%.胁迫处理下,转色期果汁4种糖和9种有机酸总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比对照组高94.70%和17.79%.在不同时期不同组织中4类功能成分的变化大且规律不一致.自然干旱处理降低了果皮、囊皮和果汁中部分类黄酮物质和酚酸类物质的合成,主要表现为柚皮苷和香草酸含量的下降.自然干旱促进了果皮、囊皮中类柠檬苦素类物质的合成以及囊皮、果汁中辛弗林的合成.转色期果皮的类柠檬苦素含量增幅最大,为38.58%,成熟期囊皮的辛弗林含量增幅最大,为436.00%.37个功能营养指标中有5个指标不受其他指标影响,而阿魏酸、山梨醇和枸橘苷的含量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高.[结论]重庆8月份的自然干旱条件可有效提升梁平柚的品质,改善口感,增加果肉中辛弗林等主要功能物质的含量.

关键词: 梁平柚 干旱 品质 功能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重庆市水田和旱地资源动态变化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开展重庆市水田、旱地两类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特征研究,探明驱动水田、旱地资源流失的主要因素,分析耕地资源利用的区域差异,为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加强省域农业资源管理、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提供支撑.[方法]基于历史遥感影像数据的解译结果,运用地理重心分析、耕地资源流失率等指标和方法,对重庆地区1980-2000年、2000-2018年两个历史阶段的水田和旱地动态变化特征及空间分异进行定量研究.[结果]重庆市各区县近40年的水田、旱地面积均有所减少,水田流失面积少于旱地,但水田流失率更高.随着时间推移,水田和旱地均呈由缓慢零散占用到快速集聚流失的趋势,二者面积重心逐渐由经济发展速度快、耕地质量较好的渝西低海拔区域向经济增速较慢、耕地质量较差的东北方向丘陵区转移.1980-2000年,水田、旱地面积重心转移距离分别为0.58、0.97 km;2000-2018年的重心转移距离分别为2.14、1.57 km.耕地资源流失率结果表明大部分区县水田和旱地属于缓慢流失类型,2000-2018年流失速度远高于1980-2000年.水田严重流失区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及近郊区县,快速流失区主要聚集在渝东北地区;旱地严重流失区和快速流失区均集中在主城区,呈缓慢流失的区县离主城区有一定的距离.建设占用和生态占用是旱地流失的两大因素;水田流失以建设占用为主,生态占用为辅.综合考虑区县耕地资源流失率及耕地转出类型,可将各区县水田、旱地的耕地资源动态类型归纳为建设占用主导、生态占用主导、无优势主导类型及内部调整4大类,结合流失速度的严重、快速、缓慢和无流失可细分为10小类.[结论]重庆水田和旱地流失的主要特征及驱动力存在区域差异,应基于区域耕地流失特征加强水田和旱地的分区管理,优化开发区现存耕地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提高耕地的资源利用率和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关键词: 水田 旱地 耕地资源流失率 重心分析 时空分异 重庆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8年-2019年重庆蚕豆赤斑病发生情况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植物保护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蚕豆赤斑病是世界蚕豆各产区及我国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地区生产中最主要的病害之一。本研究连续2年对重庆地区29个区县的蚕豆赤斑病发生情况开展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城口县发病最轻,两年平均病情指数为40.9,长寿区发病最重,两年平均病情指数为73.4。4个自然生态区中,秦巴山地常绿阔-落叶林生态区的发病最轻,两年平均病情指数为47.3。三峡库区平行岭谷农林复合生态区发病最重,两年平均病情指数为68.4。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月相对湿度、1月平均风速、3月降水量、3月相对湿度在蚕豆赤斑病的发生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此外,11月平均风速对病情的发展产生较强的负向效应。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基于重庆地区蚕豆赤斑病发生规律的病害预测模型:Y=35.019 46-3.016 18 X7-5.575 8 X9+0.567 9 X27+0.158 6 X29,模型表明,11月平均风速(X7)、1月平均风速(X9)、1月相对湿度(X27)、3月相对湿度(X29)与病情指数(Y)有较强的线性关系。本模型的建立为蚕豆赤斑病的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 蚕豆赤斑病 气象因子 相关分析 回归分析 预测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几丁质酶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植物生理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几丁质酶是一种病程相关蛋白,不但在植物对病原菌和虫害的防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参与了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应答反应.然而,目前对几丁质酶在水稻应答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相关研究报道相对较少.利用BLASTP和隐马科夫模型(HMM),在水稻基因组中鉴定了49个几丁质酶基因,其中33个几丁质酶基因属于GH18亚家族,16个基因属于GH19亚家族,位于同一亚族的几丁质酶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组成相似.染色体定位分析表明,除了 12号染色体以外,水稻几丁质酶基因不均匀地分布在剩下的11条染色体上.53.06%(26/49)的水稻几丁质酶基因发生了复制,其中包括4对片段重复基因和18个串联重复基因.通过RNA-seq数据分析水稻几丁质酶家族基因在不同器官/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发现水稻几丁质酶家族基因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此外,大部分的几丁质酶基因在叶和/或根中的表达至少受到一种胁迫因子的诱导.总的来说,水稻几丁质酶基因家族的综合分析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几丁质酶基因在水稻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 水稻 几丁质酶 系统进化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