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天津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EI(精确检索)
53条记录
纳他霉素采前处理对葡萄采后灰霉病的抑制效果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纳他霉素采前处理对葡萄采后灰霉病的抑制效能,为开发鲜食葡萄无硫保鲜技术提供方法依据,该文主要通过活体损伤接种抑菌试验及相关生物测定,研究纳他霉素对葡萄采后灰霉菌的作用效果,通过采前/采后浸果试验及相关生理指标测定,研究纳他霉素对葡萄采后灰霉病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室温25℃还是低温0℃条件下,500 mg/L的纳他霉素抑菌液可显著(P<0.05)抑制巨峰和玫瑰香葡萄表面接种的灰霉病菌生长,且可使接种菌落的菌丝、生长点及孢子的显微形态发生不利于生长繁殖的改变。无论巨峰还是玫瑰香品种,经采前浸果处理的葡萄在贮藏80 d后,霉烂率、脱粒率、失重率均低于采后浸果处理,果肉硬度均高于采后浸果处理。采用500 mg/L的纳他霉素抑菌液进行采前浸果处理,可明显抑制贮藏期间葡萄果实表面灰霉菌种群数量的增加,降低巨峰和玫瑰香葡萄贮藏期间霉烂率、脱粒率及果梗褐变指数。至贮藏结束时,经纳他霉素采前处理的巨峰和玫瑰香葡萄表面灰霉菌数量极显著(P<0.01)低于对照,且分别较对照减小73.66%和78.71%;经纳他霉素采前处理的巨峰和玫瑰香葡萄霉烂率分别较对照减小40.77%和50.36%,脱粒率分别较对照减小43.93%和43.20%,果梗褐变指数分别较对照减小50.86%和48%。此外,500 mg/L的纳他霉素抑菌液对整个贮藏期内葡萄果穗乙烯生成速率的增加起到抑制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葡萄果梗中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并通过直接或间接诱导葡萄果实中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提高,从而增强对采后灰霉病的抗性。综上所述,适宜纳他霉素采前处理有利于控制鲜食葡萄贮藏期间灰霉病的发生,提高果实品质,在鲜食葡萄贮藏保鲜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能。

关键词: 贮藏 生理 水果 纳他霉素 葡萄 灰霉菌 灰霉病 抑制潜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级回流生物膜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效果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农村生活污水低碳高氮磷特点,研究两级回流连续曝气生物膜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效果和机理。在平均处理量90t/d、水力停留时间为3.0d,稳定运行12个月结果表明,该工艺对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全氮、全磷和悬浮物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5.7%、84.8%、69.2%、68.0%、58.9%和87.9%;出水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全氮、全磷和悬浮物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在51.0、15.8、10.8、16.5、2.3和15.7mg/L以下,满足天津市农村污水处理厂排水标准,改造后工艺运行更加稳定,出水NH3-N和TN有明显改善,符合农村污水处理要求。

关键词: 生物膜 污水 农村地区 间歇进水 交替回流 连续曝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田水利工程治理天津市土壤盐渍化的效果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农田水利工程治理盐渍化的效果,以天津市为例,结合ArcGIS9.3与试验分析方法,分析说明农田水利建设对土壤盐渍化改良的作用。结果表明,1982-2008年,盐渍土面积由49.40×104hm2,降低到32.42×104hm2,18.76%的盐渍土完全脱盐化,其他土壤盐化程度也大大降低;2006-2010年,来自于盐渍土的新增耕地面积减少了2.54×104hm2,但有1.11×104hm2的沟渠转换成耕地;0~60 cm内的滨海盐渍土剖面中,排水体系完善的耕地,69.81%以上在轻度盐化以下,而排水体系较差的荒地,40%以上为盐土,仅14.85%在轻度盐化以下。1982-2005年,易形成盐渍化的土壤面积由65.55×104hm2,减少到49.60×104hm2,减少区域与盐渍化降低区的分布区域一致。因此,农田水利建设是通过改良盐渍土的形成环境,从而达到治理盐渍化的效果。对于沟渠分布过密的脱盐化地区,可将部分废弃沟渠纳入宜耕后备资源中,通过土地整治促进农田集中连片,进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关键词: 土壤 排水 灌溉 盐渍化治理 天津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甲基环丙烯处理时间对苹果贮藏效果的影响

农业机械学报 201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富士苹果为试材,研究了1-MCP的不同处理时间对果实好果率、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速率、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含量以及果实质地品质(包括果皮强度、破裂深度、果皮脆性、果皮韧性、果肉平均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MCP处理显著地降低了果实的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速率,很好地保持了果实的贮藏品质;但1-MCP作用效果随着处理时间的延后而降低,在采后0 d、7 d、14 d处理的1-MCP作用效果明显好于21 d。因此,为了更好地明确1-MCP的处理效果,采后苹果在两周内进行1-MCP处理可以保持较好的贮藏效果。

关键词: 苹果 1-MCP 处理时间 质地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果蔬运输车辆路径再规划

农业机械学报 201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果蔬具有易腐性,在销售、消费时存在很强的时效性,这就要求合理规划果蔬运输车辆的配送路径。在果蔬配送途中,当某运输车遇到特殊情况无法按时送达配送点时,应当对其他运输车进行路径再规划。给出了带时间窗的果蔬运输车辆路径再规划的数学模型,并采用改进蚁群算法进行了求解。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模型及算法可以有效地优化果蔬配送新路线,为降低果蔬腐烂损失、提高销售收入、有效控制运作成本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 果蔬 运输 车辆 路径再规划 时间窗 蚁群算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MCP结合冰温贮藏磨盘柿的防褐保鲜效果

农业机械学报 201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1-MCP处理结合冰温贮藏对柿果贮藏品质和衰老褐变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MCP结合冰温贮藏有效延缓果实硬度的下降,维持较高的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可溶性单宁含量,较好地保留果实原有的营养成分;抑制了贮藏后期丙二醛和膜相对电导率的增加、总酚含量的降低和PPO活性的上升,延缓了果实的衰老进程和褐变的发生,贮藏期可延长60 d。因此,1-MCP结合冰温贮藏是有效延长贮藏期的保鲜集成技术。

关键词: 磨盘柿 1-MCP 冰温贮藏 褐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涩柿可溶性单宁的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无损检测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1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建立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与涩柿内部可溶性单宁之间的关系,以评价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在测量涩柿内部指标可溶性单宁的应用价值。在可见/近红外光谱区域(570~1 848 nm),实验对比分析了不同数学建模算法、不同导数处理方法和不同散射及标准化处理的涩柿可溶性单宁定标模型。结果表明,应用改进偏最小二乘回归算法、一阶导处理和去散射处理所建涩柿可溶性单宁定标模型的预测性能较优,其定标交互验证相关系数(RCV)和预测相关系数(R2p)分别为0.722 7和0.678 5,定标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148 4和0.176 3。研究表明,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对涩柿可溶性单宁的快速无损检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模型精度有待提高。

关键词: 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涩柿 可溶性单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包装方式对白灵菇低温保鲜效果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包装方式对白灵菇低温贮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0℃贮藏条件下,以白灵菇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厚度PE膜,微孔膜,PE膜结合抽真空,PE膜结合抽真空后充氮气等处理对白灵菇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他包装方式相比,用0.035mmPE抽真空充氮气方式进行贮藏效果显著,较好地保持白灵菇原有的外观品质,降低了白灵菇贮藏期间PPO和POD活性,抑制了白灵菇的褐变,延缓了贮藏期间白灵菇的衰老进程及膜脂过氧化程度,与常规PE膜包装相比,延长白灵菇保鲜期10~15d,为白灵菇的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包装 贮藏 质量控制 白灵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保护性耕作模式对黑土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公主岭市长期(10a)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分析与传统耕作模式相比的几种保护性耕作模式对黑土固碳效应的影响。共设4种耕作模式,即秋翻秋耙匀垄、秋灭茬匀垄、全面旋耕深松和宽窄行交替休闲(又叫松带、苗带交替休闲)(后3种视为保护性耕作)。结果表明,经过10a的耕作试验,不同的耕作模式对土壤有机碳有显著的影响。表层0~20cm秋翻秋耙匀垄和秋灭茬匀垄模式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深层30~50cm全面旋耕深松模式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低于其他耕作模式13.49%~25.14%;0~50cm耕层中宽窄行交替休闲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高于其他耕作处理0~33.58%。宽窄行交替休闲模式下的宽窄行松带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及缓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高于其他模式8.06%~48.87%和0~33.83%。全面旋耕深松模式与宽窄行交替休闲模式下的宽窄行苗带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低于和高于秋翻秋耙10.95%、17.13%;>20~50cm宽窄行苗带的活性有机碳密度及缓性有机碳密度分别高于其他耕作模式2.20%~18.85%和17.00%~29.19%,不同耕作模式的土壤惰性有机碳密度没有显著性差异。相对秋翻秋耙的传统模式,不同的保护性耕作模式能够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也能够降低土壤有机碳密度,宽窄行交替休闲主要通过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缓性有机碳密度来增加其土壤有机碳密度,是东北地区固定土壤有机碳、提高土壤有机碳质量的有效耕作方式。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土壤测试 保护性耕作 活性碳 缓性碳 惰性碳 土壤有机碳密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耕作措施对黑土腐殖酸组成与红外光谱特性的影响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9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公主岭市范家屯长达10年的耕作处理试验地,采集了不同耕作处理模式下的土壤样品,利用元素分析、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分析了不同处理对黑土的0~20cmHA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旋耕深松、宽窄行交替休闲处理下HA的N/C,H/C,O/C值明显高于翻耕垄作、旋耕垄作处理;翻耕垄作处理下0~20cm土壤胡敏酸E4/E6值最小,芳构化程度高;而宽窄行交替休闲处理下0~20cm土壤胡敏酸的E4/E6值最大,其芳化度最低;旋耕深松和旋耕垄作下表层0~20cm土壤胡敏酸的E4/E6值相同,与翻耕处理相比其芳化度有所降低;红外光谱吸收峰分析表明,翻耕处理下表层土壤胡敏酸中杂环氮的数量增加,宽窄行交替休闲处理下表层土壤胡敏酸结构中的含氮化合物数量、脂肪族化合物数量增加,而旋耕垄作处理增加了表层土壤胡敏酸结构中的OH基、脂肪族的CH2官能团、氨基化合物含量;旋耕深松、翻耕垄作处理增加其表层胡敏酸结构中的C=O基及C—O基数量。

关键词: 耕作措施 腐殖质 元素分析 可见光谱 红外光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