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被引量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779条记录
植物耐盐性研究进展

玉米科学 2002

摘要:盐胁迫损害植物质膜的正常功能 ,造成植物气孔关闭 ,光合降低 ,耗能增加 ,养分离子吸收不平衡。目前已从许多植物中分离了一些盐胁迫诱导的基因及基因上游序列 ,但对植物耐盐分子机理尚未完全阐明 ,主要有渗透调节、拒盐机理、盐的区隔化、钾离子运输调控系统、水通道蛋白和光合途径改变等几种假说 ,有些耐盐基因已被成功转入植物中。研究表明 ,添加一些外源物质能提高植物的耐盐性。

关键词: 植物耐盐性 耐盐机理 盐诱导基因 转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遗传图谱的构建和分析

遗传学报 2000 SCI 北大核心

摘要:分子标记连锁图的构建为植物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较高密度的遗传图谱在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图位克隆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等研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应用栽培大豆长农4和半野生大豆新民6杂交得到的F8代重组自交系,构建了一张较高密度的遗传图谱。该图谱共有240个标记,其中包括2个形态标记、100个RFLP标记、33个SSR标记、42个AFLP标记、62个RAPD标记和1个SCAR标记,分布在22个连锁群上,总长度为3 713.5cM,覆盖了整个基因组。对 72个 RFLP探针的分析表明,其中有 16个能揭示 2个或 2个以上独立分离的遗传位点;说明大豆基因组中存在广泛的同源区域。结果表明本图谱与大豆公共图谱有较好的可比性,可进行一般的QTL分析。

关键词: 大豆 遗传图谱 分子标记 基因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病害发生现状与推广品种抗性对未来病害发展的影响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耕作方式改变和新品种推广,我国玉米病害的发生也有所改变。在春玉米区,丝黑穗病仍然持续严重为害,大斑病呈加重趋势;在夏玉米区,局部地区小斑病发生较重,而矮花叶病普遍发生较轻;以往的次要病害已成为重要病害:如,南方锈病在夏玉米区南部严重发生,瘤黑粉病成为生产中的突出问题,土传病害日益加重,细菌性病害发生渐多。对玉米主要推广品种、近年国家和主产省份审定品种的抗病性分析表明,在北方春玉米区,由于品种抗性水平降低、个别感病品种的推广及病原菌致病力变异,大斑病在近年仍将呈现较重发生趋势;丝黑穗病的发生则由于推广抗病品种和种子包衣技术而有所减轻,但局部地区仍会严重发生;由于缺乏抗病品种,灰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将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在北方夏玉米区,小斑病暴发的可能性较小,但已有强致病力菌株出现;由于推广品种普遍对茎腐病抗性水平较低并受耕作制度的影响,茎腐病和苗枯病将成为主要病害;多数品种对南方锈病缺乏抗性,南方锈病发生面积将继续扩大,发病程度也将增加。

关键词: 玉米 病害 品种 抗病性

不同氮磷钾用量下春玉米生物产量及其组分动态与养分吸收模式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8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氮磷钾用量下春玉米生物产量及组分干重动态与养分吸收动态及模式。结果表明,不同氮磷钾用量下春玉米总生物量及粒重的增长均符合Logistic方程;营养体干重随时间的变化符合回归方程Y=axebx;生物产量依子粒产量和营养体干重变化符合回归方程Y=exp(a+b1x1b2x2)。适宜的氮磷钾配比及施肥技术可促进玉米植株生有前期总生物量的积累以及生育后期干物质从营养体向千粒的转移,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不同肥料用量下春玉米氮磷钾绝对量的积累均符合Logistic方程,肥料用量可明显影响到玉米养分吸收最大速率及其出现日期。用量适宜可获得较高的养分吸收最大速率,且其最大速率出现日期相对较早;每生产100kg玉米子粒,适宜氮(N)、磷(P)、钾(K)的吸收量分别为1.557~1.602,0.419~0.427和0.973~1.025kg。植株养分吸收适宜比例N:P:K为1:0.27:0.62~O.64。

关键词: 氮磷钾用量 春玉米 生物产量与组分动态 养分吸收模式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玉米科学 1996

摘要:玉米不同密度下的子粒产量和品质的测定表明:不同种植密度直接影响了子粒产量和品质。密度与产量的关系为:Y=4142.7X-318.9X2;较大和较小的密度有利于玉米子拉脱水,使收获时含水量降低。在一定密度范围内,玉米子粒蛋白质、脂肪、淀粉的含量在不同成熟阶段及收获时均呈下降趋势,而超出这一范围,这些物质的含量有所提高。玉米子粒中蛋白质、淀粉及脂肪的低含量与高产密度相对应,但这些物质的高含量却不与较低产量的密度相对应。

关键词: 玉米,产量,品质,种植密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外设施农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现代化农业 200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培肥黑土微生物量磷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期采用两种不同量有机肥 (M2 、M4)、化肥 (NPK)方式培肥黑土 ,研究微生物量P在作物生长季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 ,施用有机肥微生物量P显著高于施用化肥 (NPK)和不施肥 (CK) ,微生物量P分别为M48 75~ 4 7 6 8mg·kg-1,M2 3 0 2~ 37 16mg·kg-1,NPK 1 5 9~ 10 6 2mg·kg-1,CK 0 76~ 6 74mg·kg-1之间 ,波动性较大 .M4、M2 处理微生物量P最大值出现在抽雄吐丝期 ,NPK、CK处理最大值出现在大喇叭口期 ;施肥数量和种类不同所引起的黑土微生物量P的差异并未因季节变化及玉米生育时期影响而明显改变 .微生物量P的动态变化与绝大多数黑土生物、理化特性指标的动态变化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微生物量P与黑土生物、理化特性 (除全钾外 ) ,植物氮、磷、钾含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与黑土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

关键词: 黑土 有机肥 微生物量磷 生长季 动态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研究综述

玉米科学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论述了秸秆还田技术应用的概况及秸秆还田培肥土壤的作用。秸秆还田后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秸秆还田后,大豆、玉米和小麦等作物增产6.1%~14.3%。秸秆还田要确定适宜的翻压时间、翻压数量、补氮数量,并要保证秸秆粉碎。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还田 培肥地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活性有机质(碳)的内涵和现代分析方法概述

生态学杂志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有机物质的活性成分是对土壤养分、植物生长乃至环境、大气和人类有影响的有效物质。在现代土壤研究中 ,出现了与之相关的繁多术语和应用指标 ,但是它们的内涵尚为混乱 ,其分析方法也缺乏系统的归纳。本文对土壤溶性有机碳 (DOC)和水溶性有机碳 (WSOC)、土壤有效碳 (AC)、土壤潜在可矿化碳 (PMC)、土壤易氧化碳 (ROC)、土壤微生物量碳 (SMBC)、土壤轻组有机碳 (LF C)几种较为普遍应用的土壤活性有机质 (碳 )从概念指标、分析意义到分析方法做了较系统的描述与理顺 ,以期对土壤有机质应用上的研究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土壤活性有机质(碳) 溶性有机碳 有效碳 可矿化碳 易氧化碳 微生物量碳 轻组有机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质-核互作不育系研究

科学通报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世纪初以来,在大豆中陆续发现多种雄性不育材料,但绝大多数属核不育类型。唯一一例大豆细胞质不育系的报道,是Davis于1959年在其申报的一项杂交种专利中提到的。他声称通过栽培豆与栽培豆杂交获得了细胞质不育系。但专利公布至今已逾8年,未见进一步的研究报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